其實,他們並不在意家庭價值

其實,他們並不在意家庭價值

文|熱線義工 徐志雲(精神科醫師)

 先從另一件時事談起。

世界知名的精神醫學專家羅伯特.史比澤(Robert Spitzer)日前逝世,他是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 III)的主席,但另一個為人樂道的事蹟,是他在1973年帶領美國精神醫學界將「同性戀」從疾病診斷中移除,彼時美國精神醫學會曾因此被許多反同志團體激烈批評抗議,但後來數十年的豐富科學研究,都在在證實了同性戀的去病化是正確的歷史決定。

由於此一歷史淵源,Spitzer一直維持著跟同志社群不錯的關係,但他卻在2001年的美國精神醫學年會當中,發表了一篇〈男女同性戀是否可能改變他們的性傾向?〉的論文,引起了媒體高度關注。其後來自學界的批評聲浪不斷,因為其中66%的受試者是由兩個反對同志的宗教機構召募而來,研究方法學遭到質疑。直到2012年5月,Spitzer承認此研究的過程與結論有很大的瑕疵,並對當初「性傾向有可能修正」的輕率結論道歉。

為什麼要談這些歷史?因為我想談一個人真正的信仰。

Spitzer是精神醫學界的大師,光是DSM主席一職就足以讓他名留後世,他大可不用為了同性戀的去病化與反同團體為敵,也大可不用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推翻自己的研究成果,但為了科學的真實,他依然擇善固執。這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經過思考的信仰。

台灣的大選將至,也有許多人大張旗鼓地宣示自己的信仰。本次立委選舉中組黨的基督徒教團「信心希望聯盟」,高喊「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反對同志成家,並利用其政商關係在各大媒體廣為宣傳。台灣基督教的派系之爭由來已久,說穿了,同性戀議題不過是信心希望聯盟的政治籌碼,利用對同志成家的恐慌來集結民粹,不外乎就是要取得更龐大的信仰資源、奪下基督教內部武林盟主的寶座。

如果信心希望聯盟真的關心家庭,其秘書長雷倩可以用自己的離婚經驗去關懷其他在異性戀婚姻中受挫的人,但她不僅沒有這麼做,反而高舉一生一世的大旗來為難離異婦女。「信心希望聯盟」也正如其名,不求選民思考家庭的真實需要,而只是將訴求壓縮成「信心」與「希望」兩款空幻的利樂包,求其便利暢飲但不求營養健康。

雖然睜眼說瞎話的政客始終很多,但選舉前夕更是難分軒輊、沒有極限。花蓮縣長傅崑萁在1月9日舉辦的「守護花蓮.珍愛家庭」中攻擊他黨候選人支持婚姻平權的政見,傅縣長高喊家庭倫理毫不臉紅,似乎以為國人都忘了他曾經假離婚以任命妻子當副縣長的奇聞。如此無視倫理價值的人,竟還有臉高喊珍愛家庭,令人嘖嘖稱奇又不禁作噁。

真正深入關切家庭議題的人都會理解,我們要守護的,應該是家庭中的人性、而非家庭的形式;真正該介入的,應該是失能與傷人的家庭、而不是干擾同志成家。從這些政客的言行對照,不難看出他們在意的根本不是家庭價值,而只是政治利益、甚或宗教權力。

Spitzer的道歉,讓我們看見精神醫學的不完美、也看見精神醫學中存在的反省力道,這個力道不僅來自Spitzer本身、也來自學界內外的相互批判和監督。同理,當政客本身失去反省的能力,也反映了其所處的政黨、或其所屬的教會失能,失去了批判與監督的能力。

教會的批判能力需來自宗教內部成員的內省,但目前台灣主流基督教各宗教派對此議題近乎噤聲、殊為可惜。政黨的批判,則需來自選票的監督--至少我們還有選票,不要讓自己的選票,成為他人權力遊戲的工具。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