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少年仍孤單
台灣首次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大公開
事後新聞稿
報告連結:https://hotline.org.tw/news/3135
時間:2021年9月27日(一)上午九點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1室
主持人:杜思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發言來賓:
● 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 范雲(立法委員)
● 韓宜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 張育萌(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 許慧卿專委、林沛雨專員(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
● 詹雅惠專委、朱志偉專員(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主辦單位: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協辦單位:立法委員范雲國會辦公室
2004年台灣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2019年通過同婚專法,都讓同志社群感受到台灣社會持續進步、並對多元性別有更多接納與理解。然而,我們好奇青少年同志是否真的在校園中感受到平等及接納?因為從熱線多年的實務工作經驗中,無論在我們所提供的「同志諮詢熱線」諮詢電話、青少年同志支持團體、校園宣導及入班演講,仍聽到許多青少年同志遭受歧視及霸凌的故事。
為了解台灣青少年同志真實的校園處境,2020年熱線與美國同志組織GLSEN合作,針對就讀國中、高中、高職、五專(專一到專三)的同志學生進行網路調查,了解其在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這個學年裡的校園生活,最終共有1,226份有效問卷,成為台灣首次同志(LGBT)學生校園經驗調查。
本調查內容包含兩大部分:LGBT學生的校園經驗、LGBT學生的校園資源與支持。第一部分包括:校園安全感、接觸偏見言論、遭受騷擾攻擊與通報求助經驗、不同性別認同學生的校園經驗比較、校園經驗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第二部分則是包括:學校教職員的支持程度、多元共融的課程資源、共融與支持性的學校政策、支持性的學生社團,並分析這些校園支持對LGBT學生的影響。我們期待透過這份調查的結果,能夠讓台灣LGBT學生的真實校園處境被看見與討論,進而有積極改善的未來。
第一部分:LGBT學生的校園經驗
校園環境的安全感不足
首先,對LGBT學生來說,學校並不是一個令他們感到安全的地方。本調查發現:35.6%的填答者曾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在校內感到不安全;24.4%的填答者曾因為自己的性別氣質表現而感到不安全。當LGBT學生在校園中感到不安全時,可能會選擇逃避特定校園空間(如游泳池和廁所)或活動,分別有49.9%、43.5%的填答者表示,曾因感受到不安全而想要逃避校園集會、課外活動。而在過去一個月間,有4.9%的LGBT學生曾因感到不安全而曠課或缺席至少一天。
偏見言論普遍存在,不只來自學生,也來自教職員
當LGBT學生在校園中聽見反同、性別歧視等不友善言論,會感受到校園是一個具有敵意的環境。本調查發現:41.9%的填答者頻繁或時常在校內聽到gay這個字被用來表示負面的意思;87.2%的填答者表示,聽到gay這個字被用來表示負面意思時,讓他們感到困擾或不愉快。而當類似的恐同言論出現時,40.6%的學生表示,即時有教職員在場,教職員也從來不曾介入;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二(68.5%)的學生指出,曾聽過老師、教職員或教官本人發表恐同言論。
關於對性別氣質表現的負面言論,有超過36.4%的LGBT學生表示,頻繁或時常在校園中聽到與性別氣質表現相關的負面言論。與恐同言論相同的是,大多數時候不論是同學或教職員聽到,都不會有所介入,甚至有將近四分之三(74%)的學生指出,曾聽過學校教職員發表對性別氣質表現的負面言論。
普遍遭到騷擾攻擊且不敢通報求助
讓LGBT學生在校園裡感到不安全的原因,除了帶有偏見的負面言論外,還包括直接的騷擾與攻擊。本調查發現:62.1%的填答者表示,曾因為自己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氣質表現而遭遇言語騷擾(例如:羞辱、辱罵、嘲諷、威脅)。其中,LGBT學生最常因個人的性別氣質表現,遭到不同形式的騷擾與攻擊(言語騷擾53.2%、肢體騷擾14.7%、肢體攻擊4%) ,其次是因個人的性傾向、最後則是個人的性別。
當校內發生騷擾和攻擊時,我們期待學校教職員能夠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然而,曾經歷過騷擾或攻擊的LGBT學生,有超過一半(55.2%)不曾向教職員通報,主要原因包含:不認為老師或教職員可以有效處理這個情況(53.4%);和老師或教職員談論這些事件會對我造成情緒上的負擔(48.8%);不想要對老師、教職員或家人出櫃(48.5%)。值得留意的是,有16.8%的填答者表示老師或教職員本人恐同/恐跨。
跟順性別學生相比,跨性別學生更容易遭遇負面校園經驗
本調查進一步發現,比起順性別學生,跨性別學生更容易因為自己的性別、外表、性別認同及性別氣質表現而感到不安全,並因此避免使用學校廁所、游泳池等性別二分的空間及設施,也較容易因為感到不安全或不自在而缺席了更多天數。其次,跨性別學生也較容易經歷程度較高、較嚴重的騷擾和攻擊;關於歧視性校園政策與作為,跨性別學生更可能被禁止使用符合其性別認同的廁所和更衣室。
負面校園經驗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在本調查中,我們看見校內的騷擾攻擊與歧視性校園政策,對LGBT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自尊造成負面影響。曾經歷過歧視性校園政策與作為的填答者中,超過一半(56.3%)呈現高程度的憂鬱;相比之下,沒有經歷過的學生,高程度憂鬱的比例則少於38.8%。在經歷過較高程度基於性別氣質表現而來的騷擾攻擊的學生中,只有五分之二的人(41.1%)有正向自尊。整體而言,對LGBT學生來說,校內的騷擾攻擊與歧視性校園政策,會導致較不友善的學校氛圍、較為負面的學業成果,以及較差的身心健康。
第二部分:LGBT學生的校園資源與支持
學校教職員支持不足
支持的學校教職員對LGBT學生來說是重要的資源,能夠在學校和關心他們的成人談話,對學生的學習經驗有著正向影響。在本調查中,絕大多數(92.1%)的填答者能夠說出至少一位他們認為在其校內支持LGBT學生的教職員,但不到一半(41.4%)的人表示,在他們就讀的學校內有多位(6位以上)支持同志的教職員。此外,當詢問到學校的行政人員(校長、處室主任)支持LGBT學生的程度,只有略多於四分之一(27.7%)的學生表示,就讀學校的校長、處室主任抱持著支持的態度。
未納入正面LGBT議題的課程內容
課程方面,近三分之一(30.9%)的LGBT學生表示,在校內沒有被教導過任何和同志議題相關的內容,而超過四分之一(26.9%)的填答者則說,自己曾經被教導過與同志議題相關的負面訊息。另外,近十分之一(9.3%)的LGBT學生沒有在學校接觸到任何性教育課程,超過三分之一(34.9%)接受到了沒有納入正面同志主題的性教育內容;只有少於一半(45.0%)的受訪學生接觸到納入同志的性教育,接收到和LGBT等多元性別身分相關的正向資訊。
未納入LGBT議題的校內反霸凌與支持政策
共融與支持性的學校政策可以是一項有力的工具,打造讓學生感到安全、受尊重與被珍惜的校園環境。然而,超過三分之一(38.0%)的填答者表示,學校沒有或他們不確定是否有反霸凌、騷擾攻擊的政策;僅有十分之一(10.8%)的學生表示,就讀學校有反霸凌、騷擾攻擊的政策,且該政策有納入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表現。另外,只有8.1%的填答者表示,就讀學校有針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學生的支持政策與指引。
嚴重缺乏支持性的學生社團
只有8.1%的LGBT學生表示,校內有LGBT學生社團、性別友善社團,或是其他會討論同志議題的學生社團 。
校園資源與支持的重要性
● 當校內有較多老師和教職員支持LGBT學生,學生們較不會因為性傾向和性別氣質表現而感到不安全 ,也有著較高的自尊,且憂鬱程度較低 。
● 當課程內容以正面方式納入同志議題,有被教導和同志社群、歷史與事件相關之正向訊息的LGBT學生,較傾向覺得整體同學比較接納同志,也較少在校內聽到恐同言論。
● 在學校有反霸凌、騷擾攻擊政策,且該政策有全面納入性傾向、性別認同與性別氣質表現時,超過四分之一(27.6%)的學生指出,當恐同言論出現時,學校教職員通常都會進行介入,同學也比較有可能會進行介入。
● 相較於在校內沒有支持性社團的LGBT學生,校內有支持性社團的學生,較少因為自身性傾向而感到不安全,在學校也較少聽到恐同言論。
長期投入台灣性別運動的范雲委員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法》17年來促成很多改變,但以今天調查顯示,同志學生在校園仍然難以安心學習。保守推估,超過3.6萬同志學生過去一年被言語騷擾,1.8萬名被性騷擾,1.4萬名學生經歷過歧視性校園政策,包含無法按照自身性別認同使用廁所與穿著服裝。范雲更擔心他們是否曾得到性平法的協助;如果沒有,是否表示目前校園性平事件流程仍極待改善。范雲呼籲教育部應有四大配套應盡快上路:一、教育部須正視同志學生處境,實際做法包括將同志學生校園經驗列入年度調查;二、檢視校內教職員性平研習及進修的實際成效;三、檢視歧視性的學校政策,擬定計畫,一年內限期改善;四、先前參與修訂的新版性平教育白皮書也要納入同志學生議題。范雲呼籲必須時時精進落實性平教育,同志學生才能自在長大。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韓宜臻則提到,《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至今已17年,很遺憾看見本次調查的結果同志學生仍聽到負面言論,其中也包括來自老師或教職員,在學校也很少聽過正向的性平教育。對此性平協會提出三點建議:一、在課程內容與教材中,呈現多元性別族群的樣貌與議題。因為讓學生們理解多元性別族群,是減少歧視的第一步。二、透過系統化的師資培育與教師研習,提升老師們的性平意識及教學知能,營造友善的校園環境。三、制定政策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權,保護有能力與意願進行性平教育或性教育的老師們,在教學時,不要受到保守團體的干擾。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表示,雖然有《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上路,但目前校園中落實程度不一,多數學校是漠不關心,過去協會以盤點校規並讓兒少代表提案,廢除性別二分的制服與造成學生不安惶恐的禁愛令,希望未來由教育部主動進行相關調查,並處理普遍存在的歧視性校規。
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的調查發現,台灣的同志(LGBT)學生校園處境,整體而言仍有相當大進步的空間。而當學校具備:支持的學校教職員、納入同志議題的多元共融課程資源、共融與支持性的學校政策、支持性的學生社團,將有助於為LGBT學生打造一個更正向的校園環境。因此,本會有五點具體建議:
-
校長及一級主管、教官必須接受性別平等教育,內容明確包含同志與跨性別議題。
-
教育部推動性平教育,要確實落實包含LGBT學生相關議題的內容。
-
推動校園中的反霸凌政策時,要明確保障LGBT學生的權益。
-
性教育課程要納入LGBT學生性健康的議題。
-
在校園內成立讓學生可以討論性別平等議題的社團。
打造對LGBT學生友善的校園環境,除了校方高層應該共同參與,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也應該積極推動、落實保障LGBT學生的政策。後續本會也將發佈本調查的正式報告,並舉辦相關系列活動,持續推動性平教育與LGBT學生權益,歡迎各界持續關心。
教育部回應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許慧卿專委專員回應,2004年開始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其中一級主管、師培與性平教育的職訓都有性平教育的相關規定,但落實上仍有不足,未來會在大學校長會議、學務長會議、課外活動組等相關研習會議加強宣導,相關建議未來也會納入修法參考。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詹雅惠專委專員回應,國教署提出四個面向的支持措施:一、提升一級主管、教職員、學生、家長在尊重多元性別、消除性別歧視的價值信念。二、每年定期檢視校園安全空間,用性平友善視角來規劃設施設備,讓所有性傾向、性別特質的學生受到支持,例如建置性別友善廁所與鼓勵協助支持性社團。三、持續研發性別友善的教案示例,將尊重多元性別的意識融入課程教學。四、校園在性平事件通報與後續輔導措施,應暢通申訴管道。未來國教署也會檢核整體性平教育的執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