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我們學習與彼此相處 / 李筆筏(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文:李筆筏(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今年製作的《回家》微電影,你看過了嗎?搭配「轉角遇見愛:愛滋零距離計畫」舉辦的觀影巡迴講座,這次來到了台中的在地同志空間──台灣基地。

《回家》影片並不長,但短短的觀影時間內,卻已有不少人淚流滿面,可見影片的情感濃烈與後勁之強。目前任職於愛滋防治組織的主持人昌榮首先詢問大家若身為感染者的親友,是否希望感染者告知自己的身分?又再詢問:若身為感染者,是否願意告知親友自己的身分?從兩個問題中差距懸殊的答案(多數人希望感染者親友告知自己,但若身為感染者時,多數人不願告知),我們也可得知,當「感染者」身分遇到「親友」的身分時,其中乘載著無比大的壓力與張力。

因此,座談便由阿宅的分享開始,帶我們實際置身感染者的處境之中。一切是從2009年的一次匿名篩檢開始,當時相關院所不多,還必須跨縣市進行,得知篩檢結果為HIV陽性時,阿宅正在參加高中同學會,在和樂氣氛的當下,即使明知師長同學們在性別議題上的開放,他還是選擇不告知,因為腦中早已如一片空白。

「我不知道身為『感染者』,到底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自己到底能活多久」,網路上雜亂的資訊也擾動阿宅的思緒,直到離開同學們,在回家的路上他才得以釋放大哭。但回到家後,卻仍必須壓下自己的情緒,盡力在家人面前維持正常的樣子。阿宅剖析,自己長期在外生活,朋友是他的重要支柱,在開始就醫、將自己準備好後,他選擇先向最親密的友人告知,取得正面的回饋後,才開始有勇氣可以逐一告知其他朋友,甚至能夠有能力安慰接到訊息後因此而大哭的朋友,也因此最後才決定在BBS的個板公開。

在公衛服務,本身有許多篩檢諮詢經驗的歐文則分享,身為感染者的朋友,首次知道身邊有感染者,是一次偶然聽到朋友在電台廣播上坦承身分。當下他是難以思考感染者的處境,而後才瞭解到,HIV的櫃子其實跟身為同志的櫃子其實並無不同,而能夠認識、接納感染者的處境也不是一蹴可幾的,是一段逐漸體察與學習的過程。「即使知道這是安全的,但也不一定要在知道朋友是感染者的第一天,就要求自己能與他共飲一杯飲料。」但他特別提醒,多數人得知朋友是感染者後,多半會希望知道相處或共同生活時有無需要特別安排的事項,但其實特別小心的相處是不必要的。此時主持人也提醒,身為感染者朋友,時常會熱心的想分享相關訊息,但務必評估這樣的訊息對於對方是否有幫助,以免反而成為感染者朋友的焦慮來源。

伴侶之間的相處在本次座談也是重點議題,尤其是僅有一方感染的情況。歐文認為兩方皆須具備對疾病應有的知識,正確瞭解感染途徑與對生活的影響,再來談告知。阿宅從感染者的角度,則補充說明當「關係」出現轉捩點時,每次的修補都是一個契機,重點在於感染者是否已經有能力與自己的疾病相處。此外感染者自己也必須跳脫出「不告知好像就是欺騙」的心態,思考「為什麼我要告知這個人?這樣做對我自己的幫助為何?」而這樣的原則不論對家人或伴侶都適用,當然自己也必須做好可能不被接受的最壞打算。

身為醫院個管師的佳諄則從公衛的角度,說明醫療體系對感染者與親友的相處也可以是一個支持,藉由醫療、NGO等單位的專業說明,也能讓感染者與親友雙方暫時放下情感的張力,能冷靜客觀的面對感染者的生活。此外,她也贊同阿宅的說法,提醒感染者告知朋友是要經過篩選,必須先推測對方態度。她說明目前制度已較過去完備,醫療人員的訓練與敏感度也較過去提升,個管師的角度便是幫助感染者在醫療等方面都能做到最好的安排。

基地的沙發是溫暖的,散佈在眾人間的氣氛也是溫暖的,此時的座談已近尾聲,方才因電影而啜泣的聽眾,臉上也已恢復光彩。在婚姻平權法案剛在立法院征戰完的周末,大家都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陪伴感染者面對疾病與汙名的路也是。主持人以溫柔的聲音,透過聽眾紙條的分享,期許大家與感染者一起對抗汙名,以此為今晚下句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