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新聞稿
蓋個芭樂小雞塊(LGBTQ+)煩惱樓
亞洲性平 No.1 下的青少年同志處境
記者會
時間:2024年08月28日(三)上午10: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 3A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一段2-1號)
主持人:杜思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報告人: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發言來賓:
Rachel/樂團P!SCO成員
冠瑜/節目《男生男生配》參加者
周雅淳/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秘書長、性平教育講師、國中生家長
主辦單位: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04年台灣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要求在校園中必須平等對待同志(LGBTQ+)學生。2019年更通過了《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過去這十多年來,台灣也陸續通過了其他保障不同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法律,讓台灣的同志人權有所進展,也讓台灣在去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社會習俗性別指數評比中,分數榮獲亞洲第1名。
熱線副秘書長彭治鏐根據多年陪伴同志青少年的經驗,提出在台灣社會對待同志族群的氛圍看似更加友善、開放,但是青少年同志們仍舊在個人生活中,面臨與整體社會氛圍有著明顯鴻溝的煩惱:
煩惱一:我真的可以在學校出櫃嗎?真友善假友善!?
現在的青少年同志比起過往世代的同志更容易接納自我、自在出櫃。但在學校裡,每位青少年同志的境遇落差很大,無論出櫃前後,青少年同志都還是可以聽到種種不友善言論甚至敵意,根據熱線完成的《2020年台灣同志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有41.9%的同志學生頻繁或時常在學校裡聽到恐同言論、74%曾聽過教職員發表針對性別氣質的負面言論、62.1%曾因為自己的性傾向、性別氣質或性別認同而遭遇言語騷擾。青少年同志在校園裡現身之後,雖有機會獲得來自少數師生的支持,但仍可能在學校被標籤、嘲諷、忽視,少有被真正的理解與接納。
煩惱二:明明同志都可以結婚了,為什麼我在家還是要遮遮掩掩?
對青少年同志而言,同志族群能在台灣結婚,表示國家對於同志族群的肯認,讓他們對於未來有了想像。但回到與家人的互動,多數青少年同志依然會感受到家人的排斥與否定,像是「年紀小還搞不清楚、被帶壞」等言語,這讓青少年同志們往往還是得在家裡隱瞞身分,來參加熱線的青少年同志活動也只能遮遮掩掩,避免被家人發現。
煩惱三:在網路上看到同志過得好精彩,但我卻過得好孤單!
現今的社群媒體與網路平台,針對LGBTQ+各種詞彙與社群文化的介紹隨手可得,也很輕鬆地可以在網路上看見LGBTQ+名人或網紅的公開生活。這些長大成人的同志們,在社群媒體上看起來生活過得很精彩、很自在、很開心;然而這對還在自己的所在社區裡生活,不像成年同志或名人擁有較多資源與自主能力的青少年同志來說,這些自在展現、多采多姿的同志生活圖像,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網路上的同志大人們經常看起來都有許多親近的同志朋友,而青少年同志們卻常常在自己的狹小生活圈裡過得很孤單。
煩惱四:網路交友好複雜,但除此之外我還能去哪?
在校園與家庭生活中不易認識同志朋友、獲得支持的狀況下,許多青少年同志便從網路生活中試圖獲得支持與陪伴、結交同志朋友。網路上隨處可見的同志成人與出櫃名人,雖然有些遙不可及,但至少讓青少年同志能夠想像自己未來的人生圖像,有些參考與指引的方向。只是,當代社群媒體與網路平台上的資訊過載與複雜生態情境,對可能尚未有足夠人生歷練的青少年同志來說,也有著各種難以掌握的潛在風險。這些風險沒人教導如何因應,青少年同志們往往都是在網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如何交友與尋找愛情。
煩惱五:我談戀愛了,但不知道該怎麼經營下去?
當青少年同志談起了戀愛,開始體驗告白、被告白、追求、交往,期待自己要能夠維持關係,思考著要如何經營感情;反觀在家庭與學校中,絕大多數卻還是停留在否定與不接納、學生不該談戀愛的階段,或僅只是教導「什麼是LGBT」的基礎認識同志教育,難以回應青少年同志在實踐性與親密關係中的種種經驗、想法與困惑。在缺乏貼近青少年同志生活情境的情感教育與性教育資源下,青少年同志僅能參考少有的網路資訊,獨自摸索與實踐。
煩惱六:我以為發生事情會有人幫我,但我擔心被否定跟傷害!
這些年來,國家根據各種法令政策,從校園性平事件、霸凌,到兒虐家暴、心理健康、自殺防治,設立了許多協助青少年的制度與資源。然而,這些立意良善的通報制度與協助資源,當青少年同志求助而進入相關流程時,其不同於異性戀學生的特殊處境,像是過程中的被探問或被迫出櫃壓力、可能遭遇不友善的回應等,老師與相關專業人員很可能未能理解,甚至可能會因此感覺到被否定與二度傷害。在熱線完成的《2020台灣同志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中,遇到校園內騷擾與攻擊事件的學生裡,只有44.8%的學生曾經向教職員申訴。當青少年同志遭遇問題而欲向正式系統求助時,卻同時也因為對正式系統的不信任與擔心而躊躇不前。
因此熱線對政府提出四項建議:
- 發展與制定出針對青少年同志的通盤性教育政策,並逐步推動與執行,以回應青少年同志的成長需求。
- 發展與推動協助中高齡世代民眾理解同志的各種教育管道與資源,促進家庭內對青少年同志的接納。
- 針對當代青少年網路生活的各種政策討論,應跳脫順性別異性戀預設的思維,以發展出貼近青少年同志生活處境的政策規劃與資源。
- 整體檢視各種針對青少年的政策制度與協助資源,改善制度中容易造成青少年同志不信任或二度傷害之處。
熱線秘書長杜思誠分享,熱線作為支持青少年同志的民間團體,為了回應青少年同志的煩惱,在最近完成了【芭樂小雞塊 - 青少年同志的成長小指南】網站(https://young.hotline.org.tw/)。「芭樂小雞塊」是代表同志族群的英文單字諧音,在這個網站上,熱線與3位創作者合作,共同完成了12篇LGBTQ+青少年的成長故事,內容涵蓋學校出櫃、家庭親子、愛情與性,到結交同志朋友、性騷擾、校園性平事件,另外有5篇不同面向的成長小指南,也邀請創作者繪製可愛的插圖,希望能成為國內青少年同志朋友的成長指引資源。
記者會與談人之一的Rachel也分享她對該網站的想法,並分享自身成長經歷。Rachel是獨立樂團P!SCO的吉他手,認同為跨性別女性,對於網站中跨性別主角的故事特別有共鳴,因為Rachel在大學畢業前,從來沒有讓任何人知道自己對性別的想法,畢業後才有勇氣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由於過去台灣社會對同志的友善程度沒有現在高,以前也沒有藝人、演出者或歌手公開發表支持同志的言論,現在的Rachel認為自己因為樂團的知名度增加,有了一些話語權,因為通常會在台上很努力表達、盡情展現自己,讓台下的年輕LGBTQ+聽眾感受到被支持。Rachel說:「其實到現在也常聽到年輕聽眾們分享關於在校園的、關於出櫃的困難,我會盡可能分享個人想法,之後會想推薦這個網站給他們,因為我自己看完覺得不孤單,希望大家得到感同身受的力量,更有勇氣、有力量,正向看待自己的人生。」
而另一位與談人是全台第一個男男戀愛綜藝節目《男生男生配》參加者冠瑜,個性文靜的冠瑜從很小就發覺自己跟一般男孩的興趣不一樣,相對於球類運動,冠瑜更偏好舞蹈、音樂表演,會跟女同學一起研究當時流行的Kpop舞蹈,卻因此常被男同學嘲笑「娘娘腔」、「娘炮」,這樣的詞彙一直到高中都仍會聽見。目前冠瑜從事纏柔運動教學,這是一種舞蹈結合瑜珈的運動,視覺上有許多優雅動作。近期曾聽到其他同業表示:「嬋柔是很棒的身心活動,但實在太娘了,我沒有興趣。」雖然聽到的當下有許多不滿,但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男生如果做了不夠man的事情,就會被另眼看待甚至遇到批評、嘲笑,這樣的狀況一直存在。
最後一位以國中生家長身份發言的與談人周雅淳表示,自己的孩子就讀花蓮縣某國中,孩子與同學屢次遭受管樂團分部老師的性霸凌和性騷擾長達一年,決定提起性霸凌申訴,在第一次的調查中,即使孩子們對於老師批評身高、外表、穿著、性傾向等舉證歷歷,其中包括老師多次發表歧視言論:「你們女生不要剪短髮,女生的靈魂就是女生的軀體,沒有什麼男生的靈魂住在女生的身體這種事」、「吹長笛的男生都是gay」,甚至表示他從前的男學生在同婚通過後在臉書貼出與男友的結婚照,他傳私訊要求學生撤下以免他的父親難過等。
但調查委員卻反覆追問孩子是不是喜歡女生,並表示「如果你不是喜歡女生,老師就只是表達他對同性戀的意見,不是性霸凌」,即使孩子表示她還沒談過戀愛不知道,周雅淳也再三抗議這些言論已經違法,調查委員最後竟以「老師僅是表達意見」為其開脫判定不成立,由於對結果不服,周雅淳向花蓮縣政府提出申復,目前縣府教育處認定申復有理,退回學校重啟調查中。周雅淳認為:「在一個家庭內得到支持的孩子,都會在校園、體制中遇到不友善對待,更遑論那些沒能得到支持、還在認識自己的孩子們。」
最後,目前熱線從即日起到9月15日,正在進行【2024台灣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https://lihi.cc/fbYvu)。調查對象為在2023年9月到2024年6月這個學年內,曾在台澎金馬就讀國中、高中、高職、五專(專一到專三)的同志學生。歡迎青少年同志朋友們抽空上網填寫這份問卷,讓熱線在未來可以持續倡議教育環境、改善青少年同志的處境。
希望台灣的青少年同志們,除了能獲得熱線所提供的支持之餘,這些種種煩惱與真實困境,都能在未來國家投入資源進行改善的努力下逐漸減少,不再成為青少年同志心中的煩惱。
附加檔案 | 大小 |
---|---|
20240828發言稿_Rachel.pdf | 114.45 KB |
20240828發言稿_冠瑜.pdf | 136.35 KB |
20240828發言稿_不小盟秘書長周雅淳.pdf | 182.99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