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3-7月台北大學社工所唐櫟雅

實習心得

自我敘說:主流與非主流,一場灌溉生命之旅~起點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研究生 唐櫟雅

壹、  前言:

實習,是每個社工人畢業前的必修學分。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是學分;但

對我來說,除了精進學習與觀摩不同社會工作面向的專業,或許對於我這個「人」來說,這次的實習也充滿了意義。這次的實習,從機構、從自己、從社群中,去看到許多的不同層次的生命與社工專業當中的擺盪、交集…,也藉由這次的實習,更進一步去思索自己身為社工的助人脈絡、看待人的思維。以下將會以自己在機構中所學習到社工專業上的反思以及在同志熱線中自身與機構交集所產生的火花,呈現我這四個月在機構當中的學習。

 

貳、從微視觀點說起~人我關係:

一、社工與個案的差別?社工與人的差別

在我第一次踏進這個機構,參加小組之際,身體的感受告訴我「這裡好愉快、好有活力」。而這樣的活力底下,不斷散發出一個訊息:「我們在這裡,是因為在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也因如此,所以這裡總是讓我感覺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家;而不是機構。

在同志熱線裡面,沒有所謂的「個案」。在這裡的義工,來幫忙的初衷有許多:有的只是進來一探究竟、有的是因為想幫忙而前來、有的其實也對於自己的生命感到困惑,想來這裡找自己…。因為林林種種的原因,同志朋友們齊聚在這裡。我記得,我第一次踏進同志熱線時,這裡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好像一個家」。    

我想,的確對於許多同志朋友,在自己的生命中尋尋覓覓的,就是一個「家」。

在這裡,沒有「機構式」的噓寒問暖;而是溫暖的感覺一個家的感覺---一種自然又溫暖的感覺。沒有人會不斷詢問你來到這裡的目的、原因;每個人或許熟識,又或許是第一次見面,但這裡始終就是一個有溫度的家。許多的同志朋友,下班之後,來到這裡,終於可以脫下害怕被歧視的面具,真實的做自己,不用再擔心別人的眼光。而在這裡,我也會坐在客廳,感受著這些熟悉熱線或第一次來熱線的朋友。還記得大家會一起在電視機面前關心學運、看著新聞的報導;看著世足,然後一起歡呼。也有過在愛滋暱篩時候,關心了一個非常焦慮自己會感染的同志朋友,真實的接觸一個極度焦慮的生命…。在這裡,不用「個案」這個稱呼;而事實上,也沒有所謂的「個案」。每個生命,都在每個小組當中發光發熱。或許,在經營小組的過程中,義工也不斷的碰觸自己的議題,需要別人處理或幫忙。但是,熱線始終不是用「個案」這個角色來看待社群裡每一個正在走自己人生重要歷程的生命。即使,在接觸的時候跌跌狀狀、滿目瘡痍,但熱線的同仁們,總是溫暖、包容、關心、陪伴…,太多太多用自己與義工們生命交會的片刻。這個是我在一般所謂的「專業」的「大型社福機構」中,所看不到人與人真實且珍貴的接觸。

這也讓我不斷的思索,到底社會工作中,不斷的稱呼我們的服務使用者為「個案」、社會工作的三大服務方法之一為「個案工作」…,這些所謂的「個案」,清楚的劃分出「我」與「他」的關係、權力位置高地---我是社工、他是個案。社工是掌握社會資源較多的;個案是需要幫助的、弱勢的。根據林萬億(2012)社會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協助的對象,或介入的目標是個人,目的是強化個體的社會功能。據此,完整的社會工作實施,包括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都可用來幫助個體。所謂的「強化」、「協助」、「介入」是否都是一種助人者的優越感,而一旦產生了優越感,社工真的可以跟服務使用者站在同一個角度上,進一步去理解服務使用者所遇到的困境?反觀現在社工實務界裡的狀況,一邊喊著「優勢觀點」、「充權」;但一邊卻也不斷的弱化服務使用者。這樣弔詭又假借充權之名,事實上行壓迫之實的狀況,為原本就找不到專業地位的社會工作學科製造許多華而不實的「專業」;然後回過頭去打壓社會工作者以及服務使用者,相互消耗能量。

或許,在不同的場域,社工需要用不同的樣貌出現,但這並不代表,社會工作者核心的助人價值與思維的改變。但現在經常看到的是,不同領域中,似乎社會工作的那個助人的初衷與核心價值的樣子,變的不同與模糊,甚至進一步分化、分科,專業霸權之下,社工與服務使用者,到底是輸家還是贏家?還是,其實我們都是輸家…?

 

二、從系統中學習「看見」:看到生命的脈絡,看到真實的困境

在熱線當中,所有的實務服務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社群當中義工們彼此關照每一個同志在人生旅途的階段中,會面臨到的困難。在熱線的義工也好,工作人員也好,總是不斷想著,「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所以,從青少年同志團體到老年同志、跨性別團體…,熱線總是一直想要做許多的事情,許多有益同志社群的事情。看到每一個受難的同志,就充滿信心、努力的衝破社會刻板印象及框架,不斷的建立與營造一個真正性別公義及平等的社會。所有的服務,都是細微且重要的。反觀現在許多社福政策及政府所制訂的服務,都是從國外考察回來演變的四不像或是專家學者憑空想像所制訂出來的,到底真實狀況不適合

適服務使用者,其實只能透過一次次服務使用者的碰壁才能夠得知需要改進之處;也因如此,制訂了許多看得到,但吃不到的政策福利、緩不濟急的服務,其實也是不斷的浪費社工人力與資源。

 

參、從系統中看組織~小團體與團體動力

一、充權義工等同於充權組織

熱線其實算是一個從支持性團體開始,逐漸擴大發展,進一步形成一個組織。每週不停歇的小組,開會、籌劃活動內容、檢討會等,皆需要大量的義工參與。這個讓我這個「在機構被養大」的社工來說,著實感到不可思議。在機構的經驗,辦活動都是邀請服務使用者來參加,由機構主辦,社工自然成為活動主要的策劃者與執行者。也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過去我在機構的經驗中,社工員舉辦的活動,服務使用者都不見得會參加。但在熱線,我看到的是透過一次次開會中討論活動的細節、流程中,彼此貢獻出自己的經驗及想法,共同完成活動。而這些義工們來自四面八方,各個領域人才濟濟,也著實把每個小組所預備要舉辦的活動辦的淋漓盡致。而在這當中,充權了前來協助的義工;同時,也是一股重要推動熱線組織不斷往前邁進的重要力量與資產。

    也在每個小組中發現,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是重要的,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確,同志社群的生命故事是與異性戀族群有著這麼不一樣的歷程。當自己的生命故事要在小組時間分享,總是需要「好好的」端倪自己的生命一番;仔細的回想自己什麼時候發現其實對同性也有好感?把一件件壓在心底已久的生命片刻拿出來細細品嚐。整理自己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回觀」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無論是異性戀、同性戀也好,有一個機會、一個時間與空間,可以好好的回觀,自己那些過往的生命經驗?「好好的」整理自己、「好好的」傾聽自己、「好好的」跟自己對話,看看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在小組中說出自己生命故事,也是一種「宣誓」的儀式,真真實實的在別人面前,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就此產生;人與人之間互助的情誼,也由此開始。不管是入班演講、或是面對四五十個受訪的學生團體,熱線總是在做一件事:「用生命去影響生命」,讓更多不瞭解或污名化同志的人們,可以看見其實同志就真實的存在你我周遭,是如此的稀鬆平常,如此的「正常」。而這樣的自我生命敘說的同時,就是充權自我的開始;然後,義工與組織,就一同的充權、成長,共同成為一個有機體。

    回過頭觀察目前大型的社福組織,受到科層化及社工專業化的影響,助人的初衷及熱忱似乎逐年減退中,轉變為與政府合作的社福後送單位;有時壓榨服務使用者;同時也壓榨社工,使的許多的社工在機構中習得無助感,面臨到服務使用者多元且複雜的議題時,難以有力量推動或支持服務使用者的改變,與其一同陷入無助感的循環中。Solomon指出,充權的目的是要協助一些受社會歧視的社群,對抗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並減低其自身的無能與無奈感(趙維生,2003)。而洪雪蓮、馮國堅(2003)在綜合不同學者對充權的討論之後,認為充權有以下的特性:

(1)充權是目標也是過程:作為過程方面,充權強調協助服務對象不斷的發展,從減低無能感(sense of powerlessness)至提高其自我掌握能(selfefficacy)。而作為目標,充權除了謀求服務對象個人層面的成長外,亦包括社會層面的改變。

(2)服務對象處於主導地位:服務對象在參與的過程中,應學習自我掌握如何決策及執行。

(3)重視服務對象的意識改變(conscientization):即協助服務對象改變對環境無能的心態,促使其正視對問題的感覺及瞭解問題的成因。另外,也包括協助服務對象掌握改變問題的知識及技巧,鼓勵服務對象參與促進改變的行動。

(4)充權包括個人及集體充權兩維度:個人充權指協助服務對象提升其自我掌握能力、增強自我控制感覺、明白個人面對的問題的社會成因、掌握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技巧及親身參與促進改變的行動。集體充權則指向社會層面的改變,而社會層面進一步可分為組織、社區及社會各層面。其改變的內容包括促進資源、機會及權力平均分配制度的出現。

    所以,在同志熱線中,不斷的看到熱線的工作人員或義工們之間的彼此的協助、幫忙,共同去完成每一個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義工與組之間彼此不停充權。從對同志社群的服務到性別議題的倡議,一步步都是義工與組織的不斷的交流;組織也就不斷的往前邁進。因此,充權義工,就等同於充權組織。

 

二、小組、團體:細密運作的團體動力

    九個工作小組中,每一個工作小組皆由多位義工與一至二位的熱線工作人員組成。每個小組就如同一個小團體一樣。既是團體,就一定會有團體動力的產生;也會產生團體的爭執與小團體的出現。不過,在熱線實習的過程中,雖有觀察到小團體的出現,但每個小團體都可以包容及相互協助。同時,熱線其實也是一個需要充分運用團體動力技巧來進行及運作的機構。團體動力的確是草根組織茁壯的工作方法。而觀察每個小組因為帶領者(熱線工作者)的風格不同,也呈現不同的氛圍。這些不同氣氛及屬性的小組,也為熱線的整體組織帶來了多樣貌;小組所營造的向心力,將會讓義工對於熱線整體的組織帶來極大的歸屬感。

    在家庭小組中,真實的面對一個個同志身份對於在家庭中所帶來的影響。家庭,永遠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土壤。不管我們與家人的關係如何,我們總是與「家」脫離不了關係。也深知即使到了現在,大部分的家庭在面臨自己的孩子是同志的同時,整個家庭出現了需要彼此理解及重整的時機;身邊也有許多的同志朋友,因為同志的身份而與家人疏離。若可以讓出櫃的同志,與同志父母,可以在出櫃的時候,彼此摩擦的狀況能夠越少;或許,許多同志就不會感到這麼孤單。在家庭小組中,也發現到要與一群大自己許多歲的父母工作不容易,除了傾聽、同理、陪伴之外,或許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生命故事來讓這群焦慮徬徨的父母瞭解,同志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這麼的不同。所以,不斷的論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生命經驗,都只是想要去除社會對於同志的污名化。

    在親密關係小組中,也看到女性情慾上其實仍有許多可以再被倡導的空間。觀察愛滋小組與親密關係小組的差別。發現這兩個小組參與的人數及穩定度上面有些許的差異。愛滋小組參與的人數多且出席較為穩定;但親密關係小組參加人數的穩定程度較低;愛滋小組(或是男同志)對於情慾上的需求與展現,較女同志自主且開放。即使在都是一個「純女性」的環境中,女性對於自我情慾的展現,仍舊會感到不好意思,或是用「代號」(例如:那個、這個)來描述相關於性的事物;就社會文化層面,女性在「性」上面的論述及自我展現,仍有一定的框架及約束。

 

肆、鉅視系統下的組織觀察:

一、從個體開始的運動

熱線從個體開始,組成小組,再集結社群力量,倡議或改變社會結構;到

現在,熱線已經變成一個同志社群的代表機構。從個體擴展到社群,就社工專業來說,更是從微視系統到鉅視系統的改變。更藉由不斷的入班演講,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同志;更讓許多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尊重多元。在倡議的同時,也在進行教育的解構及重新建構。

 

伍、個人學習與成長:

一、重新獲得的生命的力量:學習接納

    「這是個起點」,前面開頭如是說。對我來說,自己的表哥是跨性別。在電視上看到許多他因為性別而被解雇,一次次的上電視、打官司,有許多的感受。寫前面的時候,總是有些地方想到有些感觸,卻又再思考著是什麼觸動了我自己;也在思索著,是什麼樣的驅力,讓我走入熱線。

    我其實與表哥是很少聯絡的,親戚間的關係其實是疏遠的。在熱線實習的期間,我也才比較主動與其聯絡;我在思索的,為何我與我們家人的感情是有隔閡的,是否因為在性向上,我也不能接受自己的表哥的性向?我對於性別的接受程度,只能夠一直以某種「心理距離」,關心著同志運動。

其實一直對於性別議題非常有興趣的我,除了因為從小到大就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對於性別不平等的議題十分的敏感。我經常在想的是,為什麼不同的性別會有不同被對待的方式。

這次實習,也才發現身為同志朋友的家人,經常也是會擔心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在同志出櫃之後,的確也會造成家人的「入櫃」。在實習過程中,我整理了自己對於同志家人的議題,「接納」成為我不斷在這個實習過程中學習的。並且,首先學習「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

    過去的自己,經常覺得需要非常努力,才可以讓父親看到自己,或是可以對自己有更多的疼愛。因此,會不斷的鞭策自己,要自己更為的努力。所以,「指責」成為自己的生存模式,我總是透過不斷的指責與討好,讓自己可以不斷的進步及被看見,但其實這樣的生活,同時也是相當辛苦及疲憊的。

    同時,有著一個跨性別的表哥,我其實過去不知道怎麼跟人說這件事情。也因為到熱線實習,學習「接納」,更學習到自己對許多事物的「理解」與「放慢腳步」。讓我可以允許自己慢速的去解讀自己,瞭解過去的自己;進一步慢慢滋養出,可以真正理解及接納的力量及涵養;也找回我與表哥重新的連結,一種真實連結的感覺。

    同時,也因為在一個言行合一的機構實習,浸泡在這樣服務與倡議一致的機構中,覺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好多,這個與過去被權威所左右的自己感受不同。過去的我,因為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習慣討好、習慣聽從權威,其實骨子裡覺得自己一直有一股「反骨」的力量;也或許是這樣的力量,讓自己可以一直對於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感到不滿,想要改變。我這樣生長的背景,也成為擔任社工時候的一個重要的初衷及力量。

    只是,在目前很多的大型的社福機構中,似乎為了「生存」或「維持與政府的關係」,導致社福機構當初監督政府的角色日益消退;社工同時也習得無助感。

感謝實習在熱線中,重新感受到這一股動能,重新可以覺得自己被充電,找回力量;對於持續在社工界打滾的我來說,是重要的收穫。

   

二、「社工」、「社工專業」、「人」三者之間關係的解構再建構

    我原本以為的熱線,「只」是一個倡議型的社福組織。但是,對我來說,發現熱線不僅是倡議,更直接的同志社群連結、提供同志社群服務。然後,不斷的從實務服務中去發掘社群的困境,讓服務可以與需求緊扣在一起。也從實習中,學習到社工可以當的這麼有「人味」與彈性;讓義工可以自由發揮,並且不限制其發展,實際落實「充權」於社群中,將社會工作的精神落實在行動與服務上。與目前大多數的機構相比,才是真正的與服務使用者站在一起。並且,也讓我感受到最多的是,在熱線的工作人員,也都完整的整理過自己的生命故事。藉由助人者自己生命的歷程與義工們生命歷程相近時,大家有共同的目標,信念是強大的,組織也是有力量的。

    對我來說,社工的專業也應該化助人於無形;更進一步解釋,社工的專業既不是掛在嘴上,所謂的專業界限也不是將社工與服務使用者之間畫出一條不可侵犯的鴻溝;所謂的專業,應該是助人者對於自己的界限,可以先有進一步的認識及自我的理解,而不是僵化的限制社工與服務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所以,社工專業、社工、人,三者之間應該是息息相關,融為一體的;真正的社工專業服務的能力,是應該在這三者之間展現時可以取得平衡。而熱線,始終就是在這一條路上,不斷的努力。

 

三、對於「性別認同」的開闊

    近年來,聽到許多的朋友,他們既使與同性在一起,也並非對於同志的身份感到不接納,而是覺得自己不想被某種定義給框住。所以,對於「認同」是什麼?是不是因為有了「認同」,人才會產生某種的「安定」及「安全感」,才能夠找到一個位置「安身立命」。

    如果摒除了人不會因為找不到位置所展的不安全感,是否「認同」也就獲得了自由。

 

四、創造力、行動力與嘗試

在熱線當中,學習到另一個重要的專業是:創造力、行動力與嘗試,是目前社工界中,缺少的重要能量。服務的型式、種類,可以有多種的變化。社工的專業除了提供服務使用者服務之外,最重要的也需要去思考及設計服務的輸送。觀察目前許多社會工作服務輸送出現的困難,除了人力不足之外,一個部分是因為服務思維及過程過於科層及單一化,以致於有許多服務難以實行。在熱線中,學習到藉由對於服務使用者的困境,加上創造力,可以構想出更具創新的服務;或是回饋至政策面,提供擬定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而在熱線當中,也學習到熱線對於任何的服務,都勇於嘗試來提供社群協助。能夠讓服務與需求緊密連結,達成最有效率的服務。這樣擬定服務的過程及方法,其實是很多社福單位可以加以借鏡及思考與學習的。

 

 

&參考書目:

  • 林萬億著(201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 洪雪蓮、馮國堅(2003)社區工作與青年充權。收錄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臺北:五南出版公司。
  •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世界。台北:五南。

 

 



[1] 「從主流到非主流」:指的是因為自己的社工生涯及自己養成的過程都是在主流價值中成長;這次到熱線實習,對我的生命歷程來說,是進入一個「非主流」但重要的領域學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