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同志諮詢熱線實習的動機與學習
會選擇同志諮詢熱線作為實習機構,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同志身分,且因為學校很少開設性別相關的課程,很多資訊我都得自己參加演講或是研討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02年底熱線在中山區公民會館開設了「助人工作者多元性別敏感度工作坊」,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性別光譜」、「性傾向」、「性別認同」等等名詞。而在那場工作坊之中伴侶盟也有映後分享,結束之後我回家上網找了些資料,覺得自己對於同志族群的理解實在是太粗淺了。陸續我參加了一些工作坊,也在之後多元文化與社會工作以及性別與法律課堂中,向班上的人報告了多元性別的內容以及自己對婚姻平權的理解與觀點。發現系上同學很多人其實也像我一樣,談到性別的時候,腦袋只浮現同性戀、異性戀、男女平等。所以我想進到熱線聽聽、看看,以自身學習,然後有機會的話向身邊或是同學傳遞我所知道不一樣的觀點。
原以為熱線應該就是接線輔導,進入到熱線之後才完全顛覆了我對自己對於「能為同志服務的工作項目」的想像。不單只有接線業務,熱線每天都有不同的小組進行不同議題的討論,我也參與了跨性別小組以及教育小組。教育小組的工作是到國中小或是各學校、機構、政府部門進行演講,以LGBT自身的生命經驗告訴大家LGBT在求學階段或身處社會上所會面臨的狀況有什麼。我也和義工一同回到自己的國中母校演講,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希望老師可以重視成績以外的事情,也希望孩子們,不要因為受到歧視以及打擊就放棄自己。有一群人知道這些艱辛,並會給予他們大大的擁抱。透過同志不斷地現身,我們都希望讓社會可以更了解LGBT族群,並創造更友善的環境。
進入到跨性別小組中,很多討論都很有趣,例如鐵T和和女跨男有沒有差異?男生能不能穿裙子?我也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生命經驗中,在社會對於男女性別的規範裡,有沒有曾經越界的時候。想到小時候會學男生站立上廁所、我的玩具都是小汽車等等,而長大之後為了行為舉止不那麼的「不女生」,就漸漸的淡忘這些事情了。跨性別小組討論了很多性別的刻板印象、以及性別氣質在不同的生理性別上的表現哪些是符合期待,又哪些可能會挑戰傳統價值觀。在這些討論與反思之中,我發現了大多數人對於兩性間如果有人試圖逾越或是重新定義我們所知的原生男女性別的樣態,會引發出他們的焦慮以及恐懼。但也因為這些恐懼與汙名,更可以知道目前對於性別的教育仍是需要從更多元的角度切入的,也知道跨性別議題相較於同、雙性戀議題,在社會的接受度又是更低。這暑假也幫跨性別小組剪接熱線晚會的影片,雖然我只會小小的皮毛,但辛苦了好幾天完成一個影片也很有成就感。
另外讓我反思很久的,就是愛滋個管師到熱線與實習生分享實務工作中與價值觀的兩難,在社會工作概論的課程中老師上課總是講的多麼理想化,直到個管師分享了一些實務案例,才真的讓我從理想夢中醒來,很多處理方式都不像是課本上文字敘述,「同理」、「案主最佳利益」等等名詞拿出來寫寫就可以帶過的。也因為進到熱線,更加了解愛滋的相關知識,回到學校團督的時候,我嘗試和同學分享HIV和AIDS的差異以及為什麼愛滋病和男同志常常被連結,其中的污名化是什麼。同學們都一臉沉默,但幾分鐘之後,就有在精神科實習的同學也分享了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有哪些汙名。我想,如果我能傳達一次正確的知識,有人了解後也願意傳遞,就會像蒲公英一樣散布出去,不斷長出新的幼苗。消除這社會上的汙名化與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恐懼。
每天熱線不斷地會有很多議題的討論,像是對女同志的討論,我也才知道原來女同志中也有「不分」,或是原來部分同性戀者是對雙性戀者在感情的忠誠度上是有一些疑惑。私底下實習生們也常常會討論很多議題,諸如對於死刑的看法?到底為什麼自我介紹的時候還要要分「不分」、「T、婆」,不就是女同志嗎?或是大家也會討論自己對助人工作的想像,又或是交換一下想法,聽聽心理系和社工系教育給予的價值觀差異在哪。每天都有許多討論,我能聽到每個人不同的想法,順便讓自己思考一下,這些意見的交換都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多面向的觀點,我覺得非常棒。
-
在伴侶盟實踐時的生命反思與運動成長
另外一件我給自己的大挑戰就是到伴侶盟實習,到伴侶盟實習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與學習。因為一些生命經驗,讓我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去爭取或是抗爭的,有時候不是自己的問題,是整個環境或是結構,甚至是某派別的人刻意分化,禁錮了整個社會氛圍以及反思的能力,而學校的社工教育甚至要求我們反過頭來去體諒每個人的不同脈絡,雖說本該如此,但我覺得有點過頭了,反而只變成要我們同情對方,而不是可以讓我們站在不同的背景下去思考,去對話。
大一時參加了校內海外服務隊的甄選,在面試的過程中教授直接以我的體態認定我不適合參與服務隊,並且說出充滿歧視性的言語像是「你有三高嗎?你知道我們是要去偏鄉服務,如果你發生意外了,我們要被救援,我們服務的本意就本末倒置了」等膚淺的話來質疑我的健康狀況。原以為上了大學,不會再有人拿外表來評斷一個人,但卻是位高權重的教授說出這番話。這件事情讓我消極了半年,認為是自己的問題。直到有一次和助教談到這件事情,她告訴我「你沒有錯,有問題的是他們,試著為自己做點什麼。」所以就和幾個同學就在校內發起了一個「反肥胖歧視」的活動,抗議系上教授在海外志工服務隊甄選時外貌歧視,本以為同學們應該會藉此更加理解「外貌歧視」是什麼,但在校風非常保守的學校內,我們慘遭整個系圍剿,甚至是學生也不諒解我們,認為教授是善意提醒,我們這樣做為難教授。雖然下場不太愉快,但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自己是有力量可以做點什麼的,而不是受了傷之後就自己躲起來療傷。也就這樣,一路走來,我們幾個同學一直在學校內做些事情,諸如反對不當理由調漲學雜費,我們檢視財報、預算,或是抗議選舉制度不公正等等。
對於在校內做一個議題或是被稱為一個老是在學校搞是非的人,我內心其實是有多疑慮以及不安的。在這些校內的議題中時常要與校方的人角力,得面臨一些師長權威、不講理的手段,也得評估學生對於我們的議題會有什麼反應,我不懂為什麼在學校內做這些與學生權益相關的事情卻會被學生無視甚至仇視。
這一切一切讓我壓力到大不想面對,甚至感覺很挫敗,但其實學校也就是社會的小縮影,這也讓我看見,要推展一個議題或是做行動時候,有多麼困難。選擇到伴盟實習,一方面想要挑戰自己的懦弱與不安,一方面也想看看NGO怎麼運作以及倡議組織怎麼做活動,如何和社會對話。
這暑假參與了「婚姻平權,彩虹圍城」的活動,每次開會的時候,我都認真地聽,因為很多討論是我不曾思考過的,像是媒體的操作、活動的效益評估、各團體間的政治關係、議題的操作等等。但通常會議上我腦袋多數時間是一片空白,或不發一語,又或是打結成一團亂。會議結束後我會把這些「新鮮」的東西和身邊的同學、朋友討論,我們得出一些結論之後,再下一次會議時我會重新檢視自己的判斷和大家討論的東西有沒有太大的差異,或是聽聽大家的意見,做點反思。
多數的時候我都是默默地在一旁,因為沒什麼經驗,希望可以從幫忙之中學到一些事情。像是這個暑假我第一次做了簡易版的懶人包,和辦公室的學姊兩個人討論、修改了很久,她教了我很多東西,像是怎麼排版讓文字簡單明瞭或是該怎麼配色才不會讓畫面很花。也設計了活動道具的結婚書約,對一個完全沒有設計才能的人來說,這件事讓我打結很久。最後也是和其他實習生一起討論,我們一起做出一個可愛的書約,又或是和廣告公司聯繫,甚至與夥伴一同規劃討論活動路線、寫文案。也看見了NGO在決策時怎麼討論與評估,當初決定舉辦集會活動,從有限的主辦資金,到設計整個活動甚至募款,設計商品義賣、文宣的操作、活動的規劃等等。這些我以前都沒有接觸過,所以也不曾想過NGO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遇到什麼狀況,直到自己參與其中的時候覺得一切都很不容易,但也因為大家的努力,才能促成這麼多事情。
學習了這麼多以前不曾接觸過的事情,是很寶貴的經驗,但在伴盟開會或事情的討論之中,也發現了自己常常有種莫名的自卑感。或許是因為工作的夥伴學歷都很厲害又或是身經百戰的社運咖,我常常會覺得自己坐在會議中好像沒有什麼功能,覺得自己不如人,甚至會畏懼自己是不是不夠好,越是陷入這樣的情緒,就會讓我越來越消極,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開始想要躲起來,懦弱與不安反覆出現,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這些事情,或是開始懷質疑自己適不適合。不斷地我得一直和自己對話,去處理那些不安的情緒。
工作夥伴中沒有任何人給我壓力,也沒有人做了什麼事情施壓我,大家都對我很好。但我常常會自己陷入這樣的狀態,有時候甚至很崩潰。有一次和智偉聊到了這個狀況,他從自己的經驗給了我些建議。我們討論了一下怎麼看高學歷這件事情,我發現自己也對於高學歷的人也有很多刻板印象,我覺得高學歷者一定都全方位無敵、或很一板一眼,我只要出了點錯,一定會造成夥伴很大的麻煩,所以不斷的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但也真的讓我越來越沒有動力做事情,我知道自己這樣不對,但就是壓力很大。智偉舉了自己身邊朋友的例子,告訴我每個人都有特別擅長或是較弱的地方,背後當然可能受各種原因影響,經濟、環境、家庭背景等等,他要我試著想想自己的優勢,看見自己。這次的談話讓我壓力小很多,嘗試放輕鬆地去面對開會。一開始打算要和別人透露自己面對高學歷的自卑時,也很難說出口,總是要處理自己的情緒也需要不斷的和自己對話真的很累。
我想自己可能不比其他夥伴厲害或是聰明,在這之前也沒有接觸過這些事情,但我打算慢慢學習,雖然走得比較慢,但我想我慢慢走還是可以到目的地的,只要不放棄。但我也知道做倡議有些事情是和時辰有關的,不能慢慢來,因為這些情緒也常常讓我沒把事情做好,或是拖延自己本該完成的作業,這點我感到抱歉,但也感謝伴盟的夥伴都願意幫忙我。我會提升自己的心理強度,這麼脆弱真的有時候也會受不了自己。
抗爭是條辛苦的路 要不斷的果決又要不斷的懷疑,尤其後者出現時,總是不斷的在與自己或是社會對話。但也因為彼此的信念以及堅持,才能繼續走下去。我很敬佩每個堅持走在這條路上的夥伴。
-
暑期實習的心得與對社工專業的再省思
這個暑假稍微忙了一些,要在熱線以及伴盟兩邊跑,但也很充實,比起大學四年,這兩個月讓我重新反思的自己很多價值觀,種種的自我反思,都是一點成長。我也看見第一線倡議團體真正的工作處境,我很謝謝不管是熱線還是伴盟的工作人員不吝嗇告訴我很多事情,也願意和我討論一些價值觀的差異,也感謝實習生們這暑假的協助於陪伴,認識大家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各行各業、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大家為了同一個信念工作與實踐。其實心中很多感受都沒有辦法轉化成文字來形容,但當下的感受是真實植入我心中的。未來我也會繼續參與伴盟的活動以及熱線小組的開會,或許我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在平權以及同志運動這一塊,我會從和身旁的人開始帶起討論,也會參與活動慢慢學習,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
結束兩個月的實習,還是不斷有同學問我:「到底做為一個社工系的實習生或是被稱為一個助人工作者,在非直接服務機構到底都在從事些什麼?有學些什麼專業嗎?」我都和他們說:「我不認為非常會寫個案紀錄、會帶團體、考上社工師證照後,就會是一個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對我而言,助人是一種價值觀,不管你是不是社工系。老師、清潔隊員、護士、醫生、設計師、倡議者、農夫,不管是什麼職業,不分貴賤,只要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相信的價值做點事情或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努力,人人都會是最好的助人工作者。」
這兩個月真的很精采,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