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之後的出櫃人生

童話之後的出櫃人生

文|許欣瑞(熱線 教育推廣部主任)

本文出自熱線出版品:佳節/家結愉快?十二個月的同志子女出櫃故事

 

*本文中的「爸媽」或「父母」皆可意指父或母單方,或父母雙方,也可代入祖父母、生養父母等各類不同家庭的主要照護者。

出櫃議題之始:家庭議題收編同運?

    十年前同志諮詢熱線在台灣開始處理家庭出櫃議題的時候,無疑是個創舉。我還記得當時的說法是:「有許多同志可以上街抗議,可以奮力衝撞制度,但再怎麼激進的同志,到了年節,還是乖乖裝成好寶寶回家過年。因此,比起歐美國家,家庭更會是台灣同志運動的重要場域。」於是我們整理了自己的家庭故事,也訪談了父母的心路歷程,藉此開始與同志父母對話,了解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的需求,也試著開始促進親子的對話。

    當時的同志運動還在起步,認同議題方興未艾,家庭議題無疑帶起了不少人的感動與眼淚,也挑動了情緒與不安。在一場請同志媽媽現身談自己心路歷程的座談會上,分享的媽媽希望同志子女不要強迫父母接受,要理解他們的傷心與期待,給他們一點時間了解,重建親子關係;而這一番真情告白,讓現場的同志子女落淚,但在會後,我們也接到不少人的質疑,類似像「這是引狼入室嗎?」「就怕最後是親情收編了同運」等等。這些質疑倒也不是毫無根據、空穴來風,把這些不安跟擔心精簡成具體的一句,其實大概就是:「與同志父母工作的界線在哪裡?在這樣的工作中,可以為了體諒父母到什麼程度?成為乖寶寶?改變自己的衣著?跟異性結婚生子?」

    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有這樣的質疑,甚至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疑慮。畢竟,在當時那個連「同志」兩個字都無法說出口的壓抑年代,哪個同志不曾在家中千瘡百孔、遍體鱗傷地,然後潰逃奔亡到外頭來。那個時代談「認同」,其實不過就是找出自己的名字、做自己的樣子、說出自己的聲音而已,就這麼簡單,即使要成為「孽子逆女」也在所不惜。而最大的戰場往往就是家庭,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那些口不離「為你好」的爸媽。那些「體諒父母、理解父母」的言論,對當時的同志而言,很難不被解釋為向爸媽的「輸誠」、「配合」跟「妥協」。彷彿逃開家,用盡了力氣長成了自己,轉身一句「要理解父母」,就瞬間又被家庭吞噬了。

    但熱線的家庭議題工作依然繼續做下去,並不是對這些疑慮全無顧忌,而是相反地,正是這些顧忌更彰顯出當年父母與同志子女之間的窒密與緊張,幾乎沒有對話與理解的空間。如果可以發展出一些論述、視野、觀點或實作方式,來幫忙同志社群重新擁有原本就應該享有的親子關係,不因同志身份而被排拒在家庭功能之外,那麼除了去理解、體諒父母,去回看那個我們曾經逃出來的原生家庭,又能有什麼更直接的方式?

孽子逆女之外的結局

    十年過去了,整體同志的處境有了具體的改變;同志社群之間分享的家庭故事也越發多元,孽子逆女不再是唯一的結局。我們聽見了很多出櫃故事的美好發展,父母的支持,家族間的理解,甚或是父母在子女出櫃前就主動了解認識同志文化,回家「靜待」子女準備好後出櫃。這些美好結局不再是童話故事般夢幻不可及,而是發生在同志社群的日常小事。(所以不要再一口咬定你的父母一定不會接受你,在這逐步開放的時代,誰能說得準?)

    然而在這個後童話的時代,我們也都知道公主王子的結局不再停留在結婚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他們是否幸福快樂,真正的考驗都來自結婚之後。出櫃也是如此。在過去我們的想像中,出櫃的完美結局總停留在爸媽含淚接受、從此不需隱藏自己、爸媽對子女一視同仁、有了愛人可以帶回家,和其他異性戀兄弟姊妹完全一樣。

同志身份:隔絕牆與保護牆

    但當這樣的情節逐漸稀鬆平常,童話轉變為現實情節,我們逐漸了解到,出櫃後的生活不一定是那麼完美。我們聽過有些媽媽無奈地說:「我都已經接受了我孩子的身份,為什麼他還是不願意跟我談心?」但也聽過更多朋友出櫃之後,才發現原本父母從來不需要知道他週末在哪裡玩樂,出櫃後為了讓父母安心,連去夜店小酌都要報備與交代。也有朋友出櫃之前,逢年過節回家總是被細問「有沒有交女(男)朋友」、「有沒有結婚打算」等等,出櫃之後發現開始被盤問「上個男(女)友怎麼了」、「何時再交一個」、「不要一直換,感情還是穩定一點好」;他突然很懷念過去與另一半分分合合的日子,自己跟朋友在外面哭哭笑笑也就過去了的那種單純,而不是面對爸媽不斷把手伸入自己伴侶議題的抵抗裡。

    後來我們漸漸理解,如果除了同志身份之外,你都符合爸媽的期待,那麼也許出櫃只是親子關係裡的最後一關;如果不是,那麼在爸媽接受你的同志身份之後,你要面對的就是自己跟你父母之間真正的差異。有沒有想過,也許你本來就想長成跟你爸媽是不一樣的人,從工作、擇偶到生活方式,你們的價值觀本來就有落差,你想要的未來不會是爸媽想像一個同志可以有的未來,於是他們繼續把手伸進介入你的領域,這次不是扭轉你的性傾向,而是你其他的一切。

    親子關係內的雙方終究要長成兩個獨立相異的個體,這在講究家庭關係的華人文化裡已經很難得了。同志身份過去在親子關係中是一道隔絕的牆,但其實也是道保護牆,櫃內生活雖然沒有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但其實也享有了另一種不被干預的獨立與完整,這會帶來多大的自由與解放。而當同志身份這道防線撤下時,如果爸媽不懂得放手讓你成為獨立的個體,反倒依著你的同志身份,提出種種無法反駁、難以抵抗的生活建議,這種出櫃究竟是解開身份在家庭的束縛,還是套上更緊身的一套枷鎖?

反思出櫃:童話後的真實認知

    於是重新來問十年前的那個問題:「界線在哪裡?」現在顯得分外有意義。這並非在宣告「反對出櫃」,而是「反思出櫃」;我們不要再把過去所有的對親子關係的期待或想像,都倚賴在「出櫃是否成功」之上。向父母出櫃的確可以「重建」親子關係,讓你與父母重新建立起當下應該有的互動模式、溝通品質或人際界線,但這不會讓你們的關係「重修舊好」,回到青春期之前的那種親密。因為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我們與父母的人生都繼續向前走了好多;也許後來你可以跟父母重建出一份親密但不失對等包容的關係,但也有可能,出櫃之後更可以看清楚,這無關乎同志,你跟父母就是彼此處不來的獨立個體。那麼也許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停止糾結在這樣的關係中,轉身專注在自己的人生裡。

    向原生家庭出櫃其實很好,它給了彼此一個機會,讓你重新調整家庭內的親疏界線,也統整了人生的完整性;也讓父母有一個機會打破幻象,不再跟想像中的子女互動,讓他們有機會理解,過去的親子關係不過是自己投射的期待。出櫃可以讓雙方看見真實,但從不保證你們會彼此喜歡、互相欣賞。卸下出櫃童話的夢幻面紗,走入與父母短兵相接後的真實人生,我覺得這才是熱線持續在家庭議題上工作的價值所在。

→三個面向,讓你了解更多熱線的家庭工作:
1.我的孩子是同志,同志父母不孤單
2.出櫃不出櫃該怎麼辦?歡迎參加好家在聚會
3.若你需要找人聊聊,歡迎來電由同志父母義工所接聽的同志父母專線。
週二晚間6:00~9:00 每週四下午2:00~5:00
(02)2392-1970 (07)281-1823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