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進步有限,學生困境依舊
第二次台灣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發布記者會
事後新聞稿
時間:2025年09月25日(四)10:00-10:4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101室
主持人:杜思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發言來賓:
- 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副秘書長
- 范雲/立法委員
- 楊姿潁/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 韓宜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 許慧卿/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專委
- 張永傑/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秘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協辦單位:立法委員范雲國會辦公室
完整報告:https://hotline.org.tw/news/3567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今日發表《2024台灣同志(LGBTQ+)學生校園經驗調查報告》,這是繼2020年後,再次針對國中、高中職的同志(LGBTQ+)學生進行的大規模網路問卷,共蒐集到1,716份有效樣本,調查LGBTQ+學生在2023年9月到2024年6月間的校園經驗。本調查內容包含兩大部分:LGBTQ+學生的校園經驗、LGBTQ+學生的校園資源與支持。第一部分包括:校園安全感、接觸偏見言論、遭受騷擾攻擊與求助通報經驗、不同性別認同學生的校園經驗比較、敵意校園經驗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第二部分則是包括:學校教職員的支持程度、課程教學資源和學校政策的多元共融狀況、支持性的學生社團,並分析這些校園支持資源對LGBTQ+學生的影響。
四年過去,我們看見校園中部分敵意經驗略有改善,少數支持資源的可近性也略有增加;但整體而言,變化有限且資源依舊不足,特別是跨性別學生,仍是LGBTQ+學生群體中面臨最多風險與困境的一群。
第一部分:LGBTQ+學生的敵意校園經驗
本調查的第一部分,包括:校園安全感、接觸偏見言論、遭受騷擾攻擊與求助通報經驗、不同性別認同學生的校園經驗比較、敵意校園經驗對學習狀況和身心健康的影響。
校園經驗:敵意略有改善,但仍普遍存在
與2020年相比,本次調查顯示LGBTQ+學生因性傾向或性別氣質,而在校內感到不安全的比例有所下降(性傾向:35.6% → 26.4%;性別氣質:24.4% → 19.4%),也較少聽到偏見言論。
然而,仍有超過半數(57.1%)的 LGBTQ+ 學生經常聽到「gay」被用作負面詞彙,更有將近三分之二(61.9%)指出曾聽過教職員發表恐同言論。當有同學發表恐同言論時,近四成(37.6%)的LGBTQ+學生表示,教職員「從未」介入。制度面上,儘管部分學校的服裝儀容規定較四年前更具彈性,但跨性別學生仍最常遭遇廁所、更衣室與宿舍使用的限制。
騷擾攻擊與歧視性校內政策: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身心健康
調查顯示,因性別氣質而遭受較多騷擾攻擊的LGBTQ+學生,不僅更容易被學校懲戒(45.8% vs. 27.6%),學校歸屬感也明顯較低(36.0% vs. 60.6%)。經歷歧視性校內政策的LGBTQ+學生,高程度憂鬱情緒的比例也顯著偏高(61.7% vs. 42.8%)。
這些數據突顯,偏見言論、騷擾攻擊與霸凌、不敢求助通報,以及歧視性校內政策,深刻影響LGBTQ+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心理健康。尤其是跨性別學生,本調查發現他們更常在校內遭遇這些敵意經驗。唯有積極介入偏見言論與騷擾攻擊,並徹底檢討歧視性校內政策,才能改善LGBTQ+學生的處境。
第二部分:LGBTQ+學生的校園資源與支持
本調查的第二部分,則包括:學校教職員的支持程度、課程教學資源和學校政策的多元共融狀況、支持性學生社團的狀況。
校內支持資源:對學生福祉有正面效益,但仍舊相當不足
本調查發現,能指出六位以上支持同志的校內教職員的LGBTQ+學生,比例不到一半(44.6%);至於校長與處室主任,更只有三分之一(34.1%)表示校長與處室主任支持同志。在課程教學方面,有三分之一(33.8%)的LGBTQ+學生未曾在課堂上被教導與同志相關的內容,更有近四分之一(23.1%)表示曾被教導負面的同志訊息。性教育課程部分,有10.8%表示沒有上過性教育,另有超過三分之一(35.8%)表示雖有上過性教育,但未涵蓋同志內容。
至於校園性別事件的校內宣導,雖然普遍存在(86.9%),但僅44.5%有在宣導中納入同志議題。針對跨性別學生的校園支持政策、可以支持LGBTQ+學生的校內社團,這兩者的比例更低,分別僅有14.2%和6.4%的LGBTQ+學生,表示就讀的學校具有。
本調查更發現,當校內具有支持資源時,對學生福祉有顯著的正面效益。舉例來說,若有六位以上教職員表達支持,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同儕接納(83.6% vs. 61.2%),且高程度憂鬱情緒的比例較低(39.1% vs. 48.5%)。若校園性別事件的校內宣導活動有納入同志議題,教職員介入恐同言論的比例更高,學生遭受騷擾攻擊的比例也較低。有支持性學生社團的學校,學生感受到同儕接納的比例較高(80.7% vs. 65.6%),經常聽見恐同言論的比例也較低(13.8% vs. 25.7%)。
持續推動政策,深化校園改變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教育主管機關在過去幾年內透過政策措施與行政作為,要求學校改善的服裝儀容限制規定、鼓勵學校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這兩項校園政策跟2020年的調查結果相比,有明顯的變化(放寬服儀規定:3.0% → 4.5%;性別友善廁所:2.9% → 8.0%)。換而言之,教育主管機關確實可以透過政策措施與行政作為,協助與督促學校改善校園裡的敵意氛圍。
LGBTQ+學生在校園中面對的壓力與困境、資源的匱乏,亟需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校長與處室主任、教師與教職員等教育體系中不同角色的關注。據此,熱線建議:
針對中央與縣市教育主管機關:
- 進行研究調查與保障教師教學專業自主。
- 深化研習進修的內容與成效。
- 提高同志議題納入課程教學資源的比例。
- 推動支持LGBTQ+學生的校園活動。
- 督促學校修改歧視性政策、發展支持性政策。
針對學校校長與處室主任:
- 表態支持與主動介入處理相關事件。
- 參與研習進修,並於校內進行推展。
- 將同志議題納入校內的課程教學資源中。
- 推動支持LGBTQ+學生的校園活動。
- 修改歧視性政策、發展支持性政策。
針對教師與教職員:
- 表態支持與主動介入處理相關事件。
- 參與研習進修,並於校內進行推展。
- 將同志議題納入課程教學中。
四年來,我們看見中學校園的氛圍略有改善、進展有限。唯有持續推進、落實制度改革與校園支持,LGBTQ+學生才能真正擁有一個安全、平等且被尊重的學習環境。
記者會發言來賓回應
范雲/立法委員
范雲委員表示,相較四年前,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同志學生的校園處境只有微幅進步,仍然面臨諸多挑戰與困境。在此特別指出三大關鍵數據:第一,調查顯示有1/3學生未曾在課堂學習同志議題,近1/4甚至被教導過跟同志有關的負面資訊,突顯性平教育的師資、教材、教案資源不足教材與師培資源不足,以及仍有許多老師的性平意識亟待加強;第二,仍有大量非主流性別氣質的學生,認為校園物理環境與氛圍並不安全。例如,有過半跨性別學生因為感覺不安全而避免去廁所,顯示性別友善空間的設置與校園生活氛圍仍有待提升;第三,報告發現僅有6.4%的學生表達校園有性別友善的社團,代表校園環境中的性別友善同儕團體仍不夠廣泛,難以凝聚、相互扶持。
范雲委員進一步表示,目前正持續和教育部、國教署討論「性平教育2.0」的推動,希望提升對基層教師在教材、專業人力培養、教案資源的支持。同時,也正在和教育部討論由主管機關辦理同志學生校園經驗調查的可能,希望能讓未來性別友善教育政策制定調整,有更明確的經驗數據可供參考。
楊姿潁/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感謝熱線第二次發佈這份重要的調查報告,這份調查揭示了幾個關鍵訊息。首先,同志學生在校園中依然普遍缺乏安全感。數據顯示,有約五成的LGBTQ+學生曾經感受到校園不安全。這提醒我們,校園安全不只是物理環境,更牽涉到心理氛圍與文化。更令人震驚的是,老師與校方本應是學生的支持者,但調查卻告訴我們:超過六成和七成的同志學生,親耳聽過教職員發表恐同言論、對性別氣質的負面言論。在校園日常生活中,57.7%的同志學生曾經遭遇言語騷擾,20.3%曾經被肢體騷擾,另外還有 38.4%遭遇過社交排擠。大家可能還記得網路上一度流行過的「誰先動誰是gay」短影音,很多同學在課堂、社團活動裡會拿這種梗來互相取笑。對同志學生而言,這些「玩笑」就是一種標籤和壓力。另外,查呈現出另一個問題:學校行政支持的態度仍然非常不足。校方的沉默,不只是缺席,更是一種冷漠與放任。當校方沒有清楚展現支持,學生自然不會覺得自己會被保護。
我想特別要說的是,這份調查的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在學校教室、走廊或社團活動裡,無法自在做自己的年輕人。對於正在探索自我、需要支持的青少年來說,這樣的經驗不僅會造成深刻的傷害,也會讓他們覺得整個學習環境並不屬於自己。我們可以想像,當這些情況頻繁發生,同志學生每天進入校門之前,心裡背負的不是期待,而是擔憂。但這些經驗不只是同志學生的事,而是我們整個世代要面對的課題。
作為青年團體,今天站在這裡,特別想強調的是,這些數字並不是冷冰冰的統計,而是我們身邊同學與朋友的故事。當他們被霸凌、被排擠、被歧視的時候,我們都不應該視而不見。世代正義意味著,我們要確保所有年輕人,不論性別認同與性傾向,都能在安全與尊重中成長。
韓宜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感謝熱線的調查,為性平教育的實施現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切面,讓我們更了解同志學生的經驗與需求。相較於四年前,調查的結果有些微的進展,但也有一些依然令人憂心的問題:
歧視言論:絕大多數學生都聽過「gay」被用來當負面詞彙。其實現代歧視可能更常以幽微的方式出現,例如在同志社團的宣傳文底下,開玩笑地tag非同志朋友去參加。這種玩笑之所以得以成立,還是因為同志被視為負面的、值得被嘲笑的。這顯示對同志的歧視其實一直都不曾消失,只是變得更隱晦。
跨性別學生的脆弱處境:他們感到不安全、遭受騷擾的比例遠高於順性別學生,甚至有超過一半會避免在學校使用廁所。雖然有些學校開始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但數量還是不夠,設置品質也良莠不齊。
教職員態度:仍有超過六成學生聽過教師的恐同言論,七成聽過針對性別氣質的負面言論。同志議題在課程裡依然缺席,甚至有超過兩成的學生被教導過關於同志的負面資訊。
反過來說,這份報告也帶來令人振奮的資訊:如果學生能指出學校有六位以上友善教職員,或學校宣導活動有納入同志議題時,他們的校園經驗會好很多。這給了教育主管機關明確的方向——應該積極推動同志相關研習與宣導,讓更多老師敢於支持學生,真正保障同志學生的權益。
許慧卿/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專委
主持人、范委員、關心性平教育的夥伴還有媒體記者朋友好,針對校園空間的部分,教育部學特司近幾年針對大專校院的性別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宿舍,陸續發布了相關指引與設置參考手冊。教材資源部分,也有委託學者製作了多元性別議題教學參考手冊,供教師參考使用。同時我們也透過補助的審查指標,來鼓勵大專院校提升教職員的多元性別意識,以及設置性別友善的社團。另外,配合行政院的性別暴力防治國家行動計劃,教育部也將民115年的性別平等教育日的推動主題,設定為多元性別議題的認識與尊重。
張永傑/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秘
教育部國教署都一直致力推動建置性別平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我們的推動策略,可分成三個面向:首先,國教署一直持續在推動辦理各項的研習工作坊,工作坊對象,我們盡可能涵蓋了所有可能會涉及到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相關業務的關鍵人物,如學校行政主管、學校性平教育委員會委員;各地方政府推動性平教育業務的承辦人員、各地方政府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學校的夥伴。第二個面向,就是我們持續在研發這個相關的教學資源。除了不同教育階段的多元性別友善教學資源手冊,還有性平教育的輔導機制,以及中央設立的性平教育資源中心。第三個面向,就是我們持續提供學校推動性平教育的支持。像剛剛提到的學生社團部分,我們也特別在這個友善校園的計劃中納入一個補助項目,就是說鼓勵學校來成立性別友善的相關社團。
主持人:杜思誠/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
謝謝許專委與張主秘的發言回應。從兩位發言中可以聽得出來,教育部學特司跟國教署積極地在研發教材、辦理培訓等等。但,我們的確可以從調查中看見,性別教育的落實似乎明顯有些問題,就是有這麼多的相關資源,但實際上好像政策的落實、同志學生的實際感受,落差很大、不太平均。
我們四年前的第一次調查報告,就發現同志學生其實要很看運氣。運氣好,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在學校就過得好。運氣不好,可能就是被言語騷擾、被人際排擠,甚至遇到被歧視霸凌。在四年後,我們看到情況好像還是一樣,得靠運氣。這對於一個已經實施了20多年的性平教育制度來說,應該是真的有需要來好好研究到底問題出在哪些地方與環節。今天謝謝范委員的出席與提到關於後續性別教育2.0的政策推動。同時,我們各個民間團體也一定會持續性平教育和同志學生校園處境,並提供民間團體的觀察跟意見。
完整報告:https://hotline.org.tw/news/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