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你我會老,自在驕傲:LGBTQ+老後的生活與照顧—台韓德荷的跨國對話

你我會老,自在驕傲:LGBTQ+老後的生活與照顧—台韓德荷的跨國對話

文/Cara(同志諮詢熱線老同小組成員、長照領域專業工作者)

上週末  (10/26),熱線非常榮幸能主辦這場重要的國際交流會,由熱線秘書長小杜主持,邀請來自韓國、德國、荷蘭的倡議者,與我們(台灣)一同分享各地在老年同志處境及相關服務工作的寶貴經驗,讓我們共同看見了未來更多的可能性與選擇。感謝所有參與的朋友們,讓這場交流會在溫暖、輕鬆的氛圍中,有滿滿的收穫。

從這場多國視角的對話中,我們深刻意識到,面對「老」這個共同的生命歷程,無論是什麼國家,LGBTQ+社群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


台灣 Taiwan:同志諮詢熱線社工主任 鄭智偉

老同小組至今已成立滿20年,我們的口號是:「你會老,我會老,關心要趁早」。

看見歷史與紀錄:

熱線透過口述歷史方式,記錄了台灣在地老同的經驗與同志人權歷史。我們出版了記錄男同志生命故事的《彩虹熟年巴士》;曾花費八年時間完成記錄女同志生命故事的《阿媽的女朋友》一書。這些紀錄幫助我們真正認識老年同志的生活樣貌,而不是僅憑想像。

促進世代對話、提供中老年同志支持與資源:

為了減少年輕世代對老年的恐懼和不了解,我們自2009年起舉辦了「光陰的故事」系列座談會,主題涵蓋婚戀、長照與身後事,以及「彩虹熟年巴士」一日旅遊活動,促進不同世代的LGBTQ+朋友互相理解。

提供中老年同志支持與資源:

持續辦理中年/熟男/熟女支持團體、家庭照顧者分享團體、交織性的延伸(原住民/聽障/身心障礙者/彩虹手語班/手天使)。

提升台灣福利體制的性/別友善程度:

希望透過與長照單位各式合作,推動政府成立相關政策與方案,並進行生死與長照議題的調查,確保同志長者能享有有尊嚴、友善的服務。

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在2025年共同投票出熱線的兩大重點:同志與長照,以及跨性別議題。

目前台灣的挑戰:

台灣的長照服務體系在制度上仍停在「認識同志」的階段,對多元性別的友善度仍顯不足(實務觀察中,許多性平課程仍僅停留在性別二元概念),而非在制度和服務提供上真正落實同志人權或文化敏感度。尤其在社工訪視等環節中,未出櫃的同志可能被迫撒謊或面臨隱藏伴侶的狀況。此外,由於目前長照服務仍由許多特定宗教團體經營,也可能引發中老年同志過往創傷的擔憂。


韓國 Korea:韓國性少數文化與權利中心(KSCRC)執行長 Candy Darim Yun

韓國的LGBTQ+群體在法律上仍缺乏制度性保護(反歧視法尚未通過)。

他們調查發現,在韓國老同志最關心的議題是住房,因為住房不僅是住所,更是保障隱私、安全與自主性的安全空間。

此外,雖然情感支持網絡強大,但財務卻相對薄弱,且許多中老年同志面臨照顧父母的壓力。

他們定期舉辦線上與線下聚會,稱為「Queer Garden」,分享生活經驗,並提供實用技能的推廣與教學,例如:如何撰寫生前遺囑、財務規劃、育兒、關係經營以及長照相關資訊(他們真的有活動是在農地裡一起種菜!)。

也有群組聊天室定期分享在地與國際資訊,讓大家可以討論年齡與生活相關主題,透過網路空間建立安全連結,提供資訊和情感支持,讓大家更能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


德國科隆 Cologne, Germany:Rubicon e.V. 工作人員 Andrea Bothe

在德國,由於歷史上對LGBTQ+群體的歧視和不穩定的就業情況,導致LGBTQ+長者晚年面臨更高的貧困風險,且孤獨感是普通人的兩倍。

他們透過「Alternativen im Alter(老後的選擇)」計畫,長期經營「Golden Gays/Girls」「Silver Trans」等小組活動,也讓照護專業人士進行交流,積極推動性別友善認證與多元共融工具箱,包含在機構中使用進步驕傲旗、使用非歧視性溝通。

Rubicon e.V.並與大型社會服務供應商合作,對長照員工進行性別友善培訓,並在老年中心設立同志社群的獨立住房。他們也與政府合作,為年長的女同志、男同志及跨性別者建立志工探訪服務,以對抗孤立感。

他們使用「戲劇生命故事」的方式來倡議,與演員和劇場教育者共同導戲,幫助社群成員在舞台上演繹生命故事,不僅讓同志社群內的年輕一輩了解前輩的歷史和生命歷程(例如男同志了解女同志、女同志了解跨性別的故事),更將這些生命經驗帶入公眾視野。

這是一種重要的公開展現,也增加了LGBTQ+群體的能見度。這些作品甚至會在同志大遊行和節慶中演出,這種充滿力量的藝術形式,實在令人嚮往!


荷蘭 The Netherlands:粉紅50+(Roze 50 Plus)大使和區域協調員 Jan Derksen-Wynn

根據調查,荷蘭有高達18%的人口自我認同為非異性戀。雖然荷蘭社會的性別友善度高,但挑戰依舊存在:高達七成的老年同志進入照護機構後,會因為過去遭受歧視的經歷,選擇隱藏性傾向(重新入櫃)。這顯示長者在最脆弱的生命階段仍無法自在做自己。

Roze 50 Plus為此推動「粉紅鑰匙」(Pink Passkey)認證制度,要求機構全體人員具備性別友善意識,確保照護的各個環節都能讓LGBTQ+長者感到安全與被尊重。


世代共老與未來展望:聽眾提問

在綜合座談中,聽眾提出了幾個關鍵的提問,也指引了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照護模式的選擇:機構 vs. 居家?同志專屬機構 vs. 同志友善認證?

不論哪裡的長者普遍期望能盡可能在自己的家裡養老,直到需要24小時的密集照護。

然而,也會依照實際狀況與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結果。

與會講者強調,最理想的長照政策是讓每位同志都能根據自身狀況有選擇權:可以是居家服務、友善認證的機構(日照/長照),或在資源充足地區中,進入專屬的LGBTQ+照護機構。沒有一體適用的選擇與標準。

科技的結合是否可以幫助老同志族群?

面對長者孤立及人力短缺,科技在長照中的應用成為討論焦點。

從AI機器娃娃陪伴,到結合智慧手錶等監測跌倒的穿戴設備,技術已然成熟。

但講者也提醒,高科技雖能提供便利與安全,仍舊十分昂貴,且需投入資源教育長者如何使用,並確保他們能夠接受,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歐洲 vs. 亞洲的文化差異

在討論歐洲福利制度能否複製到亞洲時,文化與經濟差異明顯。

荷蘭社會高度個人主義,長者擁有較高的自主選擇權;然而,台灣或韓國等亞洲國家強調「子女孝道」,將照顧責任主要歸給家庭與子女,這使得長照服務體系在制度設計上高度傾向家庭架構與異性戀架構。

當同志長者需要長照服務時,體制中對家庭成員的詢問,經常使他們被迫隱藏伴侶或性傾向,難以坦誠安心地使用服務。

亞洲國家長照資源也常受限於稅收結構(歐洲多為高稅收高福利)。此外,若長照機構或據點由特定宗教團體主導,可能對同志議題不支持,這會直接影響同志長者使用服務的意願與權益。


結語

儘管我們仍面臨挑戰,但台、韓、德、荷的倡議經驗證明我們並不孤單。

這次跨國對話為我們開啟了更廣闊的視野,讓我們看見,無論是透過法律倡議、社群互助或藝術行動,都有各自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延續這份溫暖的精神,持續關心長照與跨性別等重要議題,讓關心走在變老之前。

為未來擁有更多元的選擇權而努力,為未來的自己與社群,打造一個更安全、更有尊嚴、更有選擇的老年生活。

再次感謝所有講者與參與夥伴,也感謝贊助單位荷蘭在台辦事處,以及借用場地的真光福音教會,讓這次跨國交流得以順利進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