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G+男孩講座】幸福男不難:男同志婚前婚後的那些事

側記|【G+男孩講座】幸福男不難:男同志婚前婚後的那些事

 

日期:2025年5月18日 14:00-16:30

主持人:子勤/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分享人:泰辣、阿修、學長

側記:Freddy

 

 

本次溫暖感性卻不失深刻的講座中,我們有幸聽見三位男同志講者——泰辣、阿修與學長——揭開他們的心扉,分享自己與伴侶間的親密關係故事。從初次相識的點滴,到相伴多年後的婚姻經營,每段經歷都是情感與現實交織的旅程,讓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男同志的感情關係會涉及諸如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也包含婚姻關係建立與否的抉擇與影響,更與臺灣的婚姻平權發展有所關聯與互動,最終回首探望過去感情路途中駐足欣賞的風景與共同創造的回憶,其實是如此的平凡卻珍貴的。

 

一、如何認識彼此?愛從哪裡開始?

 

在談起認識伴侶的過程時,泰辣笑著說自己「我當時同時認識五個有好感的對象!」因為一次旅行途中意外的相遇,他與現在的老公「考拉」經歷了一段帶點喜劇色彩的旅程。泰辣與當時候的曖昧對象在日本旅行時,他們因為衝突發生而不歡而散。突如其來地意外事件使得泰辣錯過了飛機,卻也陰錯陽差地開啟了另一段相識的機會——「在我最無助的時刻,看見他遠遠地朝我走來時⋯⋯那就像是偶像劇般相遇的場景,他彷彿從光芒中走向我的男主角一樣。」由於此次的奇遇,讓泰辣與老公戀愛相伴至今。

 

阿修則提起自己高中時就透過臉書認識現在的伴侶,他好奇為什麼老公當時想要與他交談,沒想到老公回應說,他其實是被「青春文藝」般的文筆吸引。阿修回憶起這段趣聞時,也心花怒發地調侃老公——「呵呵⋯⋯我怎麼會跟這樣奇怪的人度過13年呢。」。 阿修也繼續分享自己與老公之間的趣事:「第一次做愛時他竟然放古典樂,害得我無法進入狀態,後來啊我總不時調侃他這件事。」阿修嘴上雖然時而調侃老公會在「該刺激的時候做很解的事」,但其實仍然與老公相處了很長的歲月,仍然不忘彼此初遇、愛戀與激情等的感情故事。

 

學長的愛情故事讓人深感體會何謂「樸實中充滿浪漫」。他與老公「小草」當年透過拓網認識,學長靦腆地談到當初發生關係時,是老公詢問學長要不要嘗試精油按摩,因而順其自然地發展出情慾,最終「一試成主顧」,到如今共度16年餘載。學長提及到他雖然比較年輕時便確定了關係,但如今與老公之間的關係依舊甜蜜:「他是我交往的第一個對象。雖然沒有交往經驗,無法比較什麼是合適、好的關係,但我們至今仍可以同理、重視彼此的感受,我認為這樣就是很棒的感情關係了。」

 

在交往前盡其所能地挑惕,看見他所有的缺點;在交往後盡其所能地包容,看見他所有的優點!」泰辣分享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認識階段評估對方的所有缺點,確信自己能夠接受這樣的他時才進入關係;交往後便應該包容自己過去已經接受的缺點,並且享受、關注著對方身上的優點。這也是個人在確定關係前可以思考的:自己是因為喜愛對方的優點與接受對方的缺點才選擇交往!另一方面,阿修也提到「健康的自信心很重要,先愛自己才懂得被愛。」正因為阿修懂的愛是什麼,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愛的方法,與眼前的人好好相處、仔細觀察、慢慢感受對方的愛,才能使得這段關係越來越深厚、越來越濃烈。

 

二、從愛情長跑到婚姻確定:男同志關係的磨合與轉折

 

三位講者皆經歷了超過十年的穩定伴侶關係,也進一步走入婚姻。他們坦言,同志婚姻的合法,雖然在法律上給予了保障,卻也揭露了更多需要面對的現實課題。

 

「我一直很憧憬婚姻,但後來發現我喜歡的是『婚禮』,並不是婚姻本身。」泰辣提到在舉辦婚禮結束之後的婚姻事務中,因為申請辦理貸款的繁瑣程序是促成泰辣想要正式登記的原因。然而,父母對於婚姻登記會通知戶籍地所在的戶政事務所一事感到抗拒,父親如此在意的反應,讓他失望地選擇遷出戶籍。

 

泰辣回憶自己的生命故事,其實父子關係的衝突與磨合一直是他重要的人生課題之一。他曾經歷過約砲在自己的租屋處但遭對方盜竊,報警致使他被迫向家中出櫃,令泰辣至今仍無法忘懷的是父親因為情緒激動道出:「我生了一個唐寶寶,一個像你這樣(是男同志),我人生的努力全都白費了。」這令泰辣與父親的關係一度降至冰點。

 

阿修的婚姻動機則更為現實與緊迫,源自一次老公因食物中毒而緊急送診的經歷。「醫療決策權的缺乏讓我發現,在外人眼裡我們終究只是陌生人。」他也提到曾經與家人的關係非常緊繃:「和老公交往的那十年是我和父母關係最差的十年。後來是因為經濟獨立了,用錢堵住長輩的嘴,才稍微有了自主的空間。」

 

學長分享當年婚禮的過程,家人雖然遲疑、不願出席自己的婚禮,但在姊姊的努力勸說下,母親終於還是決定參與。他說:「媽媽最終願意出席婚禮,並且當爸爸主動牽著我的手交付給老公時,我內心裡真的很感動。」婚姻登記之前,學長透露他其實曾有過「婚前焦慮」,擔憂自己如果這麼早就定下終身是否會後悔;然而如今當他看著配偶欄上是老公的名字時卻無比的安心和信任。

 

綜上可見,男同志的愛情和婚姻關係,看似是彼此之間的事情而已,但從泰辣、阿修與學長的經驗中可以發現,家人的態度會令男同志感到被認可或是被否定,若是態度過於強烈甚至會讓家人關係破裂,對個人造成深刻的創傷與傷痕。

 

三、生活日常裡的愛:家務、金錢與親密的協商

 

婚姻中的「家務分工」是日常但重要的議題。學長從全職工作者轉為家庭主夫,他坦言:「其實現代家電真的幫了很大忙,我平常真正忙的時候,只有早上老公出門前和晚餐前備菜那段時間。」過去因為彼此都有繁忙的工作,反而失去關係培養的機會;現在學長把許多心力放在照顧與陪伴老公,反而讓彼此間緊張的關係得以緩解。

 

泰辣身為創作者,老公則是負責行政與開店的事務,因為工作忙碌導致生活空間時常「凌亂一兩個禮拜」,但泰拉和老公彼此承諾、達成心理共識:「如果兩人都很忙,那就接受家裡會亂一陣子。」另外,泰辣提到他們生活中的爭吵其實很少,反而是工作上衝突較多,並舉「脾氣大與不上進」一事為例。泰辣指出被友人提醒要「換位思考」,讓他發現正因為老公在日常生活中的忍受度比較高、反之比較缺乏上進的想法,但使得老公能夠容忍自己的脾氣;若是老公也是很積極、競爭的特質,或許彼此之間會難以協調與平衡。

 

阿修表示自己對生活細節更為在意,老公比較隨性。他說:「我會要求老公小便要坐著。」也會在對方偷懶時忍不住碎念:「有時候他會一台筆電到處換地點工作,我就會覺得很浪費錢。」

 

由此可見,在性格各異、情境不同的關係中,雙方如何協商家務、金錢與情感磨合都是仰賴彼此之間願意溝通和協調,這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磨合與練習,也才能在愛情長跑中維繫親密與感情。

 

四、性與愛:封閉式與開放式的探索

 

關於性與親密接觸的模式,三位講者各自有不同的選擇與協議。泰辣分享他與老公這十年僅有「兩次半」的性經驗,因此協商過後選擇開放式關係:「當時老公以為我要和他談分手,因為他歷任的感情關係都因他不喜歡做愛所以分手,但沒想到這次終於有人問他願不願意進行開放式關係。」泰辣提到他們長年的開放式關係建立在彼此互信上,他們會互相分享自己遇到哪些人、發生什麼事,因而才能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也維繫著彼此的關係與信賴。

 

阿修也分享自己與老公採開放式關係,但並不像泰辣的模式,並不強制每次約會或發生關係時需要報備,然而他們之間也有達成共識:「不能帶回家,也不能用藥,這是我們的底線。」如今阿修採取開放式關係,但這並不代表彼此之間已經沒有親密接觸,只是性愛分離而已。

 

與前兩位不同的是,學長則維持封閉式關係,他說:「雖然年紀大了,性能力沒年輕氣盛時那麼好了,但我們為了維繫美好的性生活,會努力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長期關係中會因為彼此的需求不同而需要彼此溝通與接納,尋找對彼此最舒適、最理想的方法與目標同樣是維持良好關係的秘訣。就如同泰辣與阿修的故事,雙方只要達成共識也能繼續維繫關係的緊密與信賴;也可以像學長的故事一樣,雙方彼此為了美好的生活與目標而共同努力。

 

五、關係的維繫:即使老去依然愛著你

 

講者們不約而同提到,性愛以外的親密連結也非常關鍵。

 

泰辣觀察到老公因為成長環境的因素,比較不擅長表達愛,但慢慢磨合的過程中他發現老公有屬於自己表達愛的方式。泰辣公開放閃說道:「我會觀察對方可愛的地方。例如我喜歡觀察他睡覺的臉,尤其是每次他等我回家等到睡著的樣子也很可愛。」正是因為泰辣體會到每個人都有各自表達愛的方式,因此才能夠明瞭原來自己也是被老公愛著的。「不要停止發現對方可愛的地方,即使只有2%,也要抓住。」這是泰辣的經驗談,也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觀察愛、感受愛、維繫愛的撇步。

 

阿修與老公則會互送手寫卡片、書籍,還有按摩精油等小物療癒彼此。就如同他們當初相遇的緣由,他們至今的互動方式也一如以往的可愛與浪漫。

 

學長說得最直接:「老公會撒嬌,我就負責提供一點一點的浪漫感,如此維繫我們的關係。」他補充:「雖然沒有像以前有那麼多『大浪漫』,但注重日常小事也是愛的證明。」如同學長分享的校園愛情往事,雖然不如往日會專門送鮮花花束給老公,但現在每天累積一點一點的浪漫也能夠持續加溫彼此的愛意。

 

從愛情行徑至婚姻,從婚姻徒步至未來——就如同泰辣提到:「跟這個人在一起,想像得到未來老去但依然愛著彼此的樣子。」因為能夠想像到未來老去仍彼此相愛的模樣,才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添加幸福。 因此持續的維護感情、塑造浪漫、經營關係,是為了彼此相伴走到未來,即使年華老去也依然愛著你,我想這也是長期關係維繫下去的必經過程。

 

六、婚姻平權後的壓力與想像:同志婚姻不是唯一選項

 

在問題回饋環節中,有人問:「作為有結婚的男同志,會不會感受到來自社會期待的壓力?」泰辣如此回應:「我曾經被視為同志婚姻的燈塔,但我自己原生家庭關係也離婚了。後來我才發覺,離婚也沒有錯,也不該承擔社會的期待。」阿修則說:「我們很低調,所以沒什麼壓力。」學長補充:「沒有人需要承擔婚姻的期待,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三位講者皆認爲婚姻並不需要背負社會期待,無論任何性傾向的婚姻關係都不需要,畢竟進入/離開婚姻本就是個人的選擇。

 

另外,談及在公共空間是否會放閃的問題,泰辣鼓勵大家:「讓保守的人去習慣我們的存在,一點一點的努力就可以改變這個社會。」阿修與學長也同樣在生活中實踐,男同志間的親密舉動不該為人貶抑或針貶,透過展現行為與自我肯定,讓人們習以為常,亦是努力改變社會的行動。

 

 

透過這場講座,講者們分享了親密關係不是只有浪漫與歡笑,也有傷痕與修復、協商與包容。婚姻平權所爭取的,其實是一種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一種唯一的模範。正如泰辣分享:「去巴黎要不要看巴黎鐵塔是一種選擇,婚姻也是如此。」這樣的選擇權,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理由,也是我們繼續相信愛的原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